沈周颐一走,安装新家具的工人也加快了速度,没多久就走了,走前还不忘清了门前垃圾。
终于安静下来了。
姚静笙转身回了屋,把扇子随手搁在书架上,倒了一杯冰水,餐厅半开的落地窗能瞧见隔壁前廊。
阳光斜斜照进来,晒在窗沿上,窗台放着陈玉住院前留下的几盆花,里头种的长寿花早开败了,叶子卷着边,已经发黄发干。
她提着水壶,浇了一点水,再顺手往窗外看了一眼——沈家的院门锁着,但侧边厨房那块落地窗开了半扇,窗纱被风拨了一下,轻轻动着。
姚静笙不动声色地看着那窗,目光停留了片刻,神色平静,眼底却起了浓浓的疑虑。
“她什么时候回国?”
“怎么会又住回了明苑?
“他们有没有再见?”
……
她好奇的问题很多,而这些未知的问题始终在姚静笙脑子里萦绕不去。
她见过沈周颐,也记得那段时间的事,整体来说不太愉快。
伶牙俐齿,目无尊长,这是她对她的第一印象。
很多年前的那场克制、隐忍的争执,像一场被擦去痕迹的战争。
双方都没闹开,却都清楚彼此都在较劲——只是各自都不说。
说实话,她一个成年人,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和一个小姑娘起的争执,她能记到现在。
她本以为两人的关系早已翻篇,尘埃落定。但今天这场再见,让她隐隐意识到:有些事,没过去,只是隔着距离,被藏起来了。
门外传来车声,是熟悉的引擎声音。
姚静笙回过神,走去门口看了眼,果然是陈诉的车。
他昨晚说有事,不回来,她当然知道这是纯粹的借口。
她没细问,但他的想法也并不难猜,无非是不想和自己处于同一屋檐下。
陈玉一直告诉她,既然儿子大了,他有他的自由,他的行踪她该少过问,该放手的就放手,她听了,没问,也试着不在意。但此刻他突然回来,不请自来,却让她本能地心里一紧。
“怎么回来了?”她打开门,语气自然,带着一贯的从容。
“顺路,顺便送你去医院,外婆在等。”陈诉站在车边,似乎并没太多情绪。
她下意识往隔壁瞟了一眼——沈家那扇窗还开着,窗纱被吹出了窗,屋子里似乎也没人。
她心里松了一口气,又有点烦躁那口气为何会存在。
“吃过东西了吗?阿姨留了点心和粥。”她尽量让语气不露声色,手上的扇子无意识地合上、又打开。
“吃过了。”陈诉没解释更多。
她点点头,回屋换了身衣服随他上车。
两人一路无话。这是他们的常态。
自从儿子工作以后,两人没机会,也凑不到一块儿,能说的话越来越少。
姚静笙坐在副驾上,眼前还残留着那道窗的影子。
心里一颗名为疑问的种子,在生根发芽。
她不能确定是不是自己多心了。
可一个母亲的直觉往往最先起作用。
她没有证据证明两人仍有联系,但她已经开始警觉。
她当然不会去问,问了就等于打草惊蛇。
她不想这么做,也不喜欢这种感觉——像被蒙在鼓里,又像有哪条线索正从她眼皮底下滑走。
不管真相是什么,她知道自己得重新做点准备。
在此之前,假装无事,沉住气,少说少做是最好的方案。
沈周颐从病房出来透了口气,护工和汪敏在里头帮忙给周启擦身换衣,她帮不上忙,只好走出来。
今天她过来看周启,好让周立民回家休息。
清晨的病房人不多,走廊空空荡荡,阳光斜洒进来,照在消毒水味道未散的地砖上。
她打算去买瓶水,往电梯口方向走,就在拐角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往左边病房走。
是姚静笙,换了身和早上不一样的正装。身姿笔挺,还化了淡妆,拎着一个米白色手袋,神色冷静,看起来像是来办正事。
沈周颐下意识背过身,踱步走回走廊末尾。
不是因为躲,只是本能地不想打照面,不想多生事端
她低头准备调转方向,余光却瞥见另一道人影跟在姚静笙身后——陈诉。
他走得不快,穿着深灰衬衫,神色看不出太多情绪。两人之间的距离并不亲密,却也不疏远,看起来像是约好一同来医院。
她很快就明白了。他们是来看望陈玉的。
沈周颐站在窗边的几秒,有那么一刻,什么都没想,眼神发空,像被从水底捞出来那样,脑子里是一片嗡嗡的寂静。
怎么又这么巧碰上了。
刚刚陈诉原本没打算下楼。
他替陈玉收了行李,盯着护工换下旧床单,把护工费结了后,就接到姚静笙电话,说找不到出院结算窗口,找到了又还缺几份证明,没办法办出院,话里语气不耐。
他只好下楼一趟来接她,一上一下消磨了不少时间,再回到病房连陈玉都换好衣服坐上轮椅等着回家了。
电梯门开的一刻,他不经意地往右侧走廊看了一眼——有个女人往里走,平底鞋,扎着低马尾,穿着米色针织裙,那背影他再熟悉不过。
他没追上去。
沈周颐来了两天,周启病情渐渐平稳,医生也只说要持续观察。
周启偶尔会醒过来,看见她在,哼哼了两声,眨了两下眼睛表示他意识清醒,汪敏说,这算是好兆头。
她替他拿着棉签润了润嘴唇,看着这样的孝顺画面,连带着汪敏心情轻松了些,朝着她笑,还同她聊起了以前的事儿。
沈周颐无心和汪敏拉家常,只是随声附和两句。
日落黄昏,沈清林打电话过来问她有什么想吃的,晚上家里做。
沈周颐说了不回去,沈清林自然问了为什么。
她的目光却落在窗外一只飞过的麻雀上,像是在走神。
刚刚她去楼下商超,收到了陈诉发来的信息:
“晚上七点。”
她眼睛扫过屏幕,指尖轻轻停顿了一秒。
手机键盘反复上下弹出又收回,她不知道怎么解释。
难以言喻的情绪涌上心头——不是犹豫,而是一种对“答应”这件事的迟疑。
她总觉得,只要回了,就像是答允了某种期许,而她现在,还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个。
但她又觉得自己想太多了。
又弹出一条信息:“我来接你。”
她:“不用,我自己过去就好。”
信息发了过去,她等了一会,那边没再回复。
沈周颐在医院的走廊边来回踱步,还在想拿什么理由搪塞沈清林。
她了解沈清林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格,但她没法说她要和陈诉见面的事实。
她不想说也懒得说,说了以后还有后患无穷的解释。
沈清林误以为她怕麻烦,想在医院随便应付:“你爸等会就去换你,你回家好好洗个澡休息下,看护的还有护工又不缺你一个……”
她正听着,瞥见护士站的电子屏幕上忽然有一排红色字体迅速跳动:“27号床,紧急呼叫”。
沈周颐的心猛地一沉,那是周启的病房。
她来不及和沈清林解释,几乎是下意识地冲进病房。
护士站的护士先赶了过去,后面跟着的医生发出的指令声音很大,直接穿透了她的耳膜。
她离得病床不远,看着周启的脸色渐渐苍白,眼神空洞,嘴唇发紫,心跳几乎停滞。
护士干脆利落地拉上帘子,把她和汪敏请出病房。
帘子“哗”地一合,病房里顿时像另一个世界。
汪敏在她旁边止不住呜咽地哭泣,她有些心烦。
她自以为自己足够冷静,但近距离接触这样的场面,还是难以自控地难受,心坠了一下。
医生一系列的专业术语,她听不太懂,脑海里一直不断回想周启那张熟悉而苍老的面孔。
“目前还在抢救,情况不太好。”有个护士出来对她低声说,“可能要转进ICU了,家属准备一下。”
这是她第一次签病危通知,发软的手几乎握不住笔,笔尖悬了半天,最后落在通知书的字也是歪歪斜斜。
周立民赶了过来,周启抢救成功。
他的身体逐渐恢复了一点微弱的生命迹象,心跳的曲线开始缓慢起伏。尽管如此,她知道,这一切依旧无法保证什么。
周启的生命依然岌岌可危。
在病房灯光下,她的眼神显得格外安静。
陈诉提早到了餐厅。
餐厅不算热闹,餐位在靠街的落地窗,桌上放好了餐具,没拆。
服务员递来菜单,他摆摆手,说人还没齐,晚点再点,。
他看了眼手机,六点四十五。外头天色微暗,晚高峰的街道还残留着一丝天光,车子不急不躁地一辆辆往前推。
他和服务员点一壶明前龙井。手指无意识地转着杯沿,看向街的另一头。
手机屏幕亮起又暗下,陈诉看着窗外,天彻底黑了,路灯亮起,街边细碎的人影被拉得很长。
拖到后面,他打了几个电话,一直没人接,眼神一点一点冷下来。
他忽然觉得沈周颐说得对,这一顿饭,其实从一开始,就没什么必要。
一开始就是他自己太自作多情了。
对于沈周颐的爽约,他并更多外露的情绪,只是像打翻了一杯水,水顺着桌面慢慢流开,一点声响也没有,但终究是散了。
他点了菜,两荤一素外加一盅汤。
等最后汤上来的时候,他看着那只对面空着的杯子和未拆的碗筷,觉得这顿饭格外安静。
他埋头吃了两口,没啥胃口,就着水咽下后草草放下了筷子,招手交代服务员把还没上的几个点心退了。
走出门前,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张被换上新碗筷的餐位,没说话,走了。
他起身走出餐厅,身上带着餐厅空调的冷气被外头热风一吹,又冷又热。
手机这时候震了一下,来电:沈周颐。
他盯着屏幕看了几秒,接起电话没说话。
那头静了半拍,传来沈周颐淡淡的声音:“我没办法过去了。抱歉。”
开门见山的态度,但道歉的意味不浓。
他一只手撑在车门上,望着车窗上映出来的自己,像在看一个陌生人。
他应了一声,语调听不出喜怒,“你下次如果不打算赴约,至少知会一声。人总得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放了鸽子。”
“抱歉,我本来想跟你发个信息的,可手机没电了,我也没记住你的号码,所以浪费了点时间。”末了她补了个提议,“你方便的话,换个时间,我们再约。”
陈诉顿了下,“不必了,下次我未必还在南洲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,像是在认真听,又像是在考虑要不要继续这段对话,继而说了声“好”就似乎准备挂电话。
“你在哪?”他忽然开口,声音低了些。
“医院,ICU。”
他没再说什么,只是挂断了电话。
终于安静下来了。
姚静笙转身回了屋,把扇子随手搁在书架上,倒了一杯冰水,餐厅半开的落地窗能瞧见隔壁前廊。
阳光斜斜照进来,晒在窗沿上,窗台放着陈玉住院前留下的几盆花,里头种的长寿花早开败了,叶子卷着边,已经发黄发干。
她提着水壶,浇了一点水,再顺手往窗外看了一眼——沈家的院门锁着,但侧边厨房那块落地窗开了半扇,窗纱被风拨了一下,轻轻动着。
姚静笙不动声色地看着那窗,目光停留了片刻,神色平静,眼底却起了浓浓的疑虑。
“她什么时候回国?”
“怎么会又住回了明苑?
“他们有没有再见?”
……
她好奇的问题很多,而这些未知的问题始终在姚静笙脑子里萦绕不去。
她见过沈周颐,也记得那段时间的事,整体来说不太愉快。
伶牙俐齿,目无尊长,这是她对她的第一印象。
很多年前的那场克制、隐忍的争执,像一场被擦去痕迹的战争。
双方都没闹开,却都清楚彼此都在较劲——只是各自都不说。
说实话,她一个成年人,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和一个小姑娘起的争执,她能记到现在。
她本以为两人的关系早已翻篇,尘埃落定。但今天这场再见,让她隐隐意识到:有些事,没过去,只是隔着距离,被藏起来了。
门外传来车声,是熟悉的引擎声音。
姚静笙回过神,走去门口看了眼,果然是陈诉的车。
他昨晚说有事,不回来,她当然知道这是纯粹的借口。
她没细问,但他的想法也并不难猜,无非是不想和自己处于同一屋檐下。
陈玉一直告诉她,既然儿子大了,他有他的自由,他的行踪她该少过问,该放手的就放手,她听了,没问,也试着不在意。但此刻他突然回来,不请自来,却让她本能地心里一紧。
“怎么回来了?”她打开门,语气自然,带着一贯的从容。
“顺路,顺便送你去医院,外婆在等。”陈诉站在车边,似乎并没太多情绪。
她下意识往隔壁瞟了一眼——沈家那扇窗还开着,窗纱被吹出了窗,屋子里似乎也没人。
她心里松了一口气,又有点烦躁那口气为何会存在。
“吃过东西了吗?阿姨留了点心和粥。”她尽量让语气不露声色,手上的扇子无意识地合上、又打开。
“吃过了。”陈诉没解释更多。
她点点头,回屋换了身衣服随他上车。
两人一路无话。这是他们的常态。
自从儿子工作以后,两人没机会,也凑不到一块儿,能说的话越来越少。
姚静笙坐在副驾上,眼前还残留着那道窗的影子。
心里一颗名为疑问的种子,在生根发芽。
她不能确定是不是自己多心了。
可一个母亲的直觉往往最先起作用。
她没有证据证明两人仍有联系,但她已经开始警觉。
她当然不会去问,问了就等于打草惊蛇。
她不想这么做,也不喜欢这种感觉——像被蒙在鼓里,又像有哪条线索正从她眼皮底下滑走。
不管真相是什么,她知道自己得重新做点准备。
在此之前,假装无事,沉住气,少说少做是最好的方案。
沈周颐从病房出来透了口气,护工和汪敏在里头帮忙给周启擦身换衣,她帮不上忙,只好走出来。
今天她过来看周启,好让周立民回家休息。
清晨的病房人不多,走廊空空荡荡,阳光斜洒进来,照在消毒水味道未散的地砖上。
她打算去买瓶水,往电梯口方向走,就在拐角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往左边病房走。
是姚静笙,换了身和早上不一样的正装。身姿笔挺,还化了淡妆,拎着一个米白色手袋,神色冷静,看起来像是来办正事。
沈周颐下意识背过身,踱步走回走廊末尾。
不是因为躲,只是本能地不想打照面,不想多生事端
她低头准备调转方向,余光却瞥见另一道人影跟在姚静笙身后——陈诉。
他走得不快,穿着深灰衬衫,神色看不出太多情绪。两人之间的距离并不亲密,却也不疏远,看起来像是约好一同来医院。
她很快就明白了。他们是来看望陈玉的。
沈周颐站在窗边的几秒,有那么一刻,什么都没想,眼神发空,像被从水底捞出来那样,脑子里是一片嗡嗡的寂静。
怎么又这么巧碰上了。
刚刚陈诉原本没打算下楼。
他替陈玉收了行李,盯着护工换下旧床单,把护工费结了后,就接到姚静笙电话,说找不到出院结算窗口,找到了又还缺几份证明,没办法办出院,话里语气不耐。
他只好下楼一趟来接她,一上一下消磨了不少时间,再回到病房连陈玉都换好衣服坐上轮椅等着回家了。
电梯门开的一刻,他不经意地往右侧走廊看了一眼——有个女人往里走,平底鞋,扎着低马尾,穿着米色针织裙,那背影他再熟悉不过。
他没追上去。
沈周颐来了两天,周启病情渐渐平稳,医生也只说要持续观察。
周启偶尔会醒过来,看见她在,哼哼了两声,眨了两下眼睛表示他意识清醒,汪敏说,这算是好兆头。
她替他拿着棉签润了润嘴唇,看着这样的孝顺画面,连带着汪敏心情轻松了些,朝着她笑,还同她聊起了以前的事儿。
沈周颐无心和汪敏拉家常,只是随声附和两句。
日落黄昏,沈清林打电话过来问她有什么想吃的,晚上家里做。
沈周颐说了不回去,沈清林自然问了为什么。
她的目光却落在窗外一只飞过的麻雀上,像是在走神。
刚刚她去楼下商超,收到了陈诉发来的信息:
“晚上七点。”
她眼睛扫过屏幕,指尖轻轻停顿了一秒。
手机键盘反复上下弹出又收回,她不知道怎么解释。
难以言喻的情绪涌上心头——不是犹豫,而是一种对“答应”这件事的迟疑。
她总觉得,只要回了,就像是答允了某种期许,而她现在,还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个。
但她又觉得自己想太多了。
又弹出一条信息:“我来接你。”
她:“不用,我自己过去就好。”
信息发了过去,她等了一会,那边没再回复。
沈周颐在医院的走廊边来回踱步,还在想拿什么理由搪塞沈清林。
她了解沈清林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格,但她没法说她要和陈诉见面的事实。
她不想说也懒得说,说了以后还有后患无穷的解释。
沈清林误以为她怕麻烦,想在医院随便应付:“你爸等会就去换你,你回家好好洗个澡休息下,看护的还有护工又不缺你一个……”
她正听着,瞥见护士站的电子屏幕上忽然有一排红色字体迅速跳动:“27号床,紧急呼叫”。
沈周颐的心猛地一沉,那是周启的病房。
她来不及和沈清林解释,几乎是下意识地冲进病房。
护士站的护士先赶了过去,后面跟着的医生发出的指令声音很大,直接穿透了她的耳膜。
她离得病床不远,看着周启的脸色渐渐苍白,眼神空洞,嘴唇发紫,心跳几乎停滞。
护士干脆利落地拉上帘子,把她和汪敏请出病房。
帘子“哗”地一合,病房里顿时像另一个世界。
汪敏在她旁边止不住呜咽地哭泣,她有些心烦。
她自以为自己足够冷静,但近距离接触这样的场面,还是难以自控地难受,心坠了一下。
医生一系列的专业术语,她听不太懂,脑海里一直不断回想周启那张熟悉而苍老的面孔。
“目前还在抢救,情况不太好。”有个护士出来对她低声说,“可能要转进ICU了,家属准备一下。”
这是她第一次签病危通知,发软的手几乎握不住笔,笔尖悬了半天,最后落在通知书的字也是歪歪斜斜。
周立民赶了过来,周启抢救成功。
他的身体逐渐恢复了一点微弱的生命迹象,心跳的曲线开始缓慢起伏。尽管如此,她知道,这一切依旧无法保证什么。
周启的生命依然岌岌可危。
在病房灯光下,她的眼神显得格外安静。
陈诉提早到了餐厅。
餐厅不算热闹,餐位在靠街的落地窗,桌上放好了餐具,没拆。
服务员递来菜单,他摆摆手,说人还没齐,晚点再点,。
他看了眼手机,六点四十五。外头天色微暗,晚高峰的街道还残留着一丝天光,车子不急不躁地一辆辆往前推。
他和服务员点一壶明前龙井。手指无意识地转着杯沿,看向街的另一头。
手机屏幕亮起又暗下,陈诉看着窗外,天彻底黑了,路灯亮起,街边细碎的人影被拉得很长。
拖到后面,他打了几个电话,一直没人接,眼神一点一点冷下来。
他忽然觉得沈周颐说得对,这一顿饭,其实从一开始,就没什么必要。
一开始就是他自己太自作多情了。
对于沈周颐的爽约,他并更多外露的情绪,只是像打翻了一杯水,水顺着桌面慢慢流开,一点声响也没有,但终究是散了。
他点了菜,两荤一素外加一盅汤。
等最后汤上来的时候,他看着那只对面空着的杯子和未拆的碗筷,觉得这顿饭格外安静。
他埋头吃了两口,没啥胃口,就着水咽下后草草放下了筷子,招手交代服务员把还没上的几个点心退了。
走出门前,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张被换上新碗筷的餐位,没说话,走了。
他起身走出餐厅,身上带着餐厅空调的冷气被外头热风一吹,又冷又热。
手机这时候震了一下,来电:沈周颐。
他盯着屏幕看了几秒,接起电话没说话。
那头静了半拍,传来沈周颐淡淡的声音:“我没办法过去了。抱歉。”
开门见山的态度,但道歉的意味不浓。
他一只手撑在车门上,望着车窗上映出来的自己,像在看一个陌生人。
他应了一声,语调听不出喜怒,“你下次如果不打算赴约,至少知会一声。人总得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放了鸽子。”
“抱歉,我本来想跟你发个信息的,可手机没电了,我也没记住你的号码,所以浪费了点时间。”末了她补了个提议,“你方便的话,换个时间,我们再约。”
陈诉顿了下,“不必了,下次我未必还在南洲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,像是在认真听,又像是在考虑要不要继续这段对话,继而说了声“好”就似乎准备挂电话。
“你在哪?”他忽然开口,声音低了些。
“医院,ICU。”
他没再说什么,只是挂断了电话。
随机小说: